又是一年秋风劲。
9月21日,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胜友如云。来自海内外的数百位嘉宾如约而至,共同出席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5“一带一路”媒体合作论坛。
两年前,习近平主席提出“一带一路”重大倡议,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呼应,热情参与。这次论坛,来自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140家主流媒体莅临,规模创下近年来中国举办的全球性媒体论坛之最,便是明证。
沿线各国迎来发展良机
两年来,从成立丝路基金到筹建亚投行,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愿景和行动文件发布,到一批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步入务实合作阶段,一系列重大项目开花结果,一项项战略构想变成现实。
“‘一带一路’激发了区域合作新浪潮,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光明的前景。”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在致辞时指出。
“建立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,符合沿线各国人民根本利益。”哈萨克斯坦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社长道连·季亚罗夫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的实施,是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维护,也是对开放经济体系的保障,不仅促进了中哈两国之间的互利合作,也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。
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总裁塞弗·哈迪说:“建设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’的构想,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来的,印尼反响非常积极,十分愿意和中国就此开展合作,两国之间的巨大潜力将会源源不断发挥出来。”
西班牙埃菲社社长何塞·维拉、阿根廷国民报总裁杰列尔莫·里瓦本等在发言中都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重大倡议涵盖了人口占全球63%、经济总量占全球30%的广大区域,对沿线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契机,一定能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、充满活力的命运共同体。
把一粒粒“珍珠”串成项链
投资沿线48个国家,70.5亿美元,同比增长22﹪,“走出去”步伐提速;在华设立企业近千家,投资36.7亿美元,“请进来”规模升级……一组组喜人数字,展现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。
“丝绸之路是贯穿陕西历史、文化、经济的重要标识。”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介绍,陕西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、能源、农业等领域合作项目已有100多项;近两年,全省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6%和34.8%。
青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起航点。山东省委常委、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把沿线地区“如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”,是对历史的一种有力回应,既为民族复兴提供充沛水源,也为地方发展注入源头活水。
“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传承性、相同性和认同感,必将更好促进我们与中西亚国家的民心相通。”甘肃省委常委、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充满信心。
“最近,德国下萨克森州经济部长到访郑州时提出,既然和他们相邻的汉堡与郑州之间有火车相连,那能不能让郑州的火车也开到他们那里去。”郑州市委常委、副市长薛云伟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场,“由此可见,建设‘一带一路’是不同国家的共同期待”。
在守望相助中推进合作
越来越多的企业搭上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快车。
“目前,我们已与马来西亚、泰国、新加坡、俄罗斯、蒙古国等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。”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长阎东升说,“我们准备构建一个大平台,开辟海外市场,破除贸易壁垒,为构建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体系作出我们的贡献。”
兰州科天集团董事长戴家兵表示,“‘一带一路’战略的实施,在促进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、开放发展的同时,也为科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。”
毋庸讳言,在一片点赞和叫好声中,一些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疑虑。印度报业托拉斯执行总编辑钱德拉塞卡·瓦纳卡姆巴蒂坦言,在印度国内,就有一些人觉得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可能对印度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。“当然,更多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欢迎这个倡议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。”
“中国推进‘一带一路’建设,不是要扩大势力范围,不是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,不是为了维护某个或某一小部分国家的利益,而是为了推动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倡议。”王家瑞郑重表示。
“迈向命运共同体,就是将彼此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,在守望相助中寻求合作,在互利共赢中实现繁荣,在交流互鉴中延续文明,在同舟共济中开创明天。”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的话,得到与会者普遍认同。他希望大家一起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加油鼓劲,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增色添彩。
“今天的我们,既是‘一带一路’的见证者,也是‘一带一路’的阐释者,更是‘一带一路’的参与者!”这,就是中外媒体的共同心声。
特刊图片由本报记者雷声、徐烨、李维娜、陈斌、翁奇羽摄
版式设计:蔡华伟、张芳曼
本文转载自:人民日报